昌寧更戛鄉:“非遺+電商”讓傳統技藝多渠道“出圈”
本網訊 “蘆笙一響,腳底發癢。”在昌寧縣更戛鄉傈僳族村寨,每逢婚喪大事或節假日,蘆笙便會閃亮登場,明凈透亮的樂聲盤旋于村寨之上,久久不息。蘆笙伴隨著傈僳族先民走過了幾百年的歷史,“事事皆入笙歌,處處均有笙樂”,蘆笙早已融入了他們的生活。
更戛鄉傈僳族群眾素來喜愛制作蘆笙,成年男子幾乎人人都會制作和吹奏蘆笙,民間一直傳承著許多制笙高手和吹奏高手。作為更戛鄉新一代傈僳族蘆笙制作非遺傳承人,今年53歲的羅玉成12歲就跟隨父親羅天寶學習蘆笙制作,他對傳統蘆笙進行了升級改造,制作的蘆笙音階更加準確,使用壽命更長,受到省內外蘆笙愛好者的好評?,F在,他在自家的制作工坊里帶了5名學徒學習蘆笙制作和樂曲吹奏,由他帶頭創建的“傈僳族專業打歌隊”有11名隊員。
羅玉成從2010年開始推廣蘆笙文化,一開始是帶著打歌隊到周邊市縣在討親嫁娶的時候給主人家賀喜賺錢,順帶售賣蘆笙,每年的收入比較少。后來,隨著微信、快手、抖音等網絡平臺的興起,2016年,他嘗試著制作小視頻,開直播,在網上傳授蘆笙吹奏技藝。經過不斷摸索,他積攢了不少粉絲,在電商平臺上打開了蘆笙銷路,線上營業額逐年攀升,2022年蘆笙銷售額達40萬元左右。在羅玉成的帶動下,更戛鄉米河村制作蘆笙和開直播賣蘆笙的人越來越多,一把把蘆笙通過快遞遠銷全國各地。
“我們從前輩那里把蘆笙制作手藝學下來,就要把它傳承下去,用直播和短視頻的方式,推廣傈僳族文化,不斷發展壯大蘆笙文化產業。”羅玉成說道。
羅玉成不斷探索蘆笙傳統工藝的保護傳承,秉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思想,發揮“非遺+電商”的作用,以帶徒傳承、創新工藝、電商銷售等方式,有效推動更戛鄉蘆笙產業化發展。
“目前,更戛鄉的蘆笙完全依靠手工制作,制作技藝有幾十道工序,一把好的蘆笙制作時間一般需要3—5天?,F在,隨著抖音、快手等電商平臺的興起,也給蘆笙銷售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我們可以事先做好一定數量的蘆笙,在網上直播售賣,還可以通過直播的方式,讓客戶看見蘆笙的制作過程。”羅玉成說道。
2023年,更戛鄉傈僳族蘆笙制作被列為昌寧縣第七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非遺傳承需要多樣化的載體,而“非遺+電商”的結合,也為非遺保護拓寬了道路,讓更多人參與到非遺保護工作中,讓蘆笙以其獨特的技藝與美感,走入尋常百姓家,讓人們在消費和使用非遺產品的同時,領略傳統技藝的魅力,感受傳統文化內涵和風采。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
